首页 | 金融服务法总论|证券和金融商品交易法|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公法|金融税法|环境金融法|国际金融法|法金融学
中财法学论坛|国外动态|金融服务法评论|金融服务法研究咨询报告|金融法案例|金融法规速递|金融消费者教育|课程与课件|金融法考试
 今天是
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年会通知 | 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通知      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22年会成功举行      【年会通知】完善中国特色金融服务法治建设研讨会 暨北京市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2022年年会邀请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法金融学
金融创新视域下公司治理理论的法律重释(下)
冯果 李安安  冯果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安安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法学博士
上传时间:2015/12/9
浏览次数:2231
字体大小:
关键词: 金融创新;公司治理;股东异质化;投资者至上
内容提要: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股东同质化、责权利的均衡化、投票权与经济利益的对应性等理性假设,但在金融创新的冲击之下,所有权和控制权从分离走向了融合,股东同质化走向了股东异质化,股东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从均衡化配置走向了非均衡化配置,投票权与经济利益不再是当然的对应关系。建构一套与金融创新相契合的公司治理理论,需要在认识论上走出几个观念误区,在解释论上重构若干制度规则。

金融创新一样,公司治理也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1979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其《现代公司的治理》一文中最早提出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mance)的概念。严格而言,将“corporate govemance”翻译成法人治理更加精准,这是因为需要治理的不仅是公司,还有非公司的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前者如没有公司化的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后者如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部门。P8)但由于法人治理更多地体现在公司制企业,将“corporate govemance”翻译成法人治理也未尝不可。威廉姆森的观点得到了詹森(Jenson)、墨菲(Murphy)等学者的积极回应,他们认为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公司治理的根本任务,其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公司治理的制度内涵。至此,公司治理这一概念始被公众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很快就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浪潮。需要说明的是,公司治理理论早于观念而产生。如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已经触及到了股份公司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代理问题,在1932年伯利与米恩斯提出了完整的权利分离理论,在1937年科斯开启了公司契约理论的大门。由于历史已经将金融创新限定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领域的结构性变化,这决定了金融创新只能影响先前公司治理理论的适用环境,而不能影响其形成过程。但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公司治理理论,金融创新则可以作为主导性的影响变量之一,不但会影响其形成过程,而且会左右其发展轨迹。例如,在金融创新和信息革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走进了带有虚拟性的网络社会时代,公司生存的外在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公司开始普遍性地以带有社会性联结而非法律性联结的契约为基础从事生产与服务,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协调和维护交易。在此背景下,公司治理经历了从传统治理到网络治理的嬗变,网络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利用网络进行公司治理(网络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和对网络组织进行治理(网络组织成为治理行为的对象)成为公司法的新课题。P329-330)不难想象,由于金融创新是整体上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其无疑会对公司治理理论的进化产生愈发强烈的推动作用,公司治理理论也有望打破路径依赖的束缚,在与金融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进化和转型。   

(二)金融创新视域下公司治理理论的调适与变革   

面对金融创新拷问下公司治理理论的适用迷局和范式危机,人们难免会追问:公司治理理论向何处去?这正如邓正来先生在面对中国法学的现代化范式迷思时所发出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追问一样。由于金融创新是一种客观性的行为或事实,而公司治理理论是一种主观性的逻辑抽象或经验总结,所以秉持主客观相一致的法理应该调适与变革公司治理理论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实践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治理理论一味盲从金融创新的脚步,当金融创新过度或出现明显弊害时应给予限制从而间接性地确保既有公司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建构一套与金融创新相契合的公司治理理论,至少需要在认识论上走出几个观念误区,在解释论上重构若干制度规则。   

在认识论上,首先要走出股东至上的观念误区,用投资者至上取而代之。在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语境下,股东和投资者的法律地位存在交叉,股东概念表征的是公司的所有者地位,而投资者概念表征的是资本市场的交易主体地位,股东只是公司法所保护的对象之一,除此之外公司法还要保护债权人、劳动者等主体的权益,而投资者的保护在证券法上却有唯一性。P8-9)现代的资本市场不再是股权投资者一统天下的局面,债权投资者、期权投资者以及混合证券投资者大量出现,他们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和风险的承担者,理应与股权投资者一样成为权利的享有者。当然,投资者至上股东至上的取代仅在公司金融法资本市场法的范式下才有意义,逃离资本市场和上司公司的视域妄谈投资者至上是非理性的,也是难以自洽的。其次,走出公司契约神圣的观念误区,用多边主义的规制理念取代单边主义的规制理念。根据公司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一个在公司众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契约网络,在这一框架下,股东及公司的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当由合同加以确定,公司治理就是一套任意性的自治规则。这一理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尚能自圆其说,但对于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股份公司来说则显得牵强附会。一方面,股东异质化的现实使得股东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中小股东无法通过契约谈判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债权人更是被排除在公司契约之外。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中的股份公司历来是法律规制的重点,这一领域充斥着法律的强制性规则,公司自治与政府干预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公司治理应走出狭隘的股东单边治理窠臼,通过多边主义治理来实现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投资者财富最大化。再次,走出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的观念误区,树立资本与劳动相互雇佣的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都是片面的,都存在观念的误区。例如,资本雇佣劳动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强而劳动的风险承受能力弱,但随着资本的证券化,资本独立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而资本规避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意识、忠诚意识和责任意识极大弱化,仅仅视公司为赚钱工具,公司一旦出现危机好风险,股东往往选择用脚投票。与此同时,随着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人力资本和劳动产权的重要性凸显,资本与劳动从对立走向了融合。长远看来,资本产权与劳动产权的结合、资本与劳动的相互雇佣,将是一种最为合理的选择。   

在解释论上,建构与金融创新相契合的公司治理理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将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解释为异质化的投资者而不是同质化的投资者,构筑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在投资者同质化的逻辑假定下,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股市,买者自负成为基本的市场理念。买者自负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论断隐含着三个必要的前提,即信息的对称性、投资者的适当性和监管的正当性。P57)然后,这三个前提在金融创新面前均发生了异化,如普通投资者在金融衍生品市场面临巨大的知识壁垒和信息真空,投资者适当性原则难以为参差不齐的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安全港,金融监管中的寻租捕获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投资者给予倾斜性保护,通过法律赋权来强化其博弈能力,并合理建构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其次,将信义义务受信人的范围解释为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实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传统的信义义务理论将受信人的范围局限于公司和股东,隐含着公司资本构成单一化的理性假设。但在金融创新的视域下,公司的资本结构已经呈现出包括股权、债权、期权以及混合形式的投资等在内的多样化资本构成格局,股东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剩余索取权人,债权人乃至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可能是公司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人。这要求将公司债权人纳入董事、监事、控制股东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信义义务的受益人范围,重新确立债权人在公司法中的地位,防止无赖董事的暗箱操作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损害,这一点在债务公司破产或濒临破产时尤为重要,正如有学者所言,董事在知道他的公司处于严重的财务困境时,如果他诚实地认为在隧道的尽头有一丝光亮乌云边上有银色光芒,就能够授权继续交易且逃避责任。P577-578)本文建议在一般债权和未来债权概念区分的基础上,将债权人分为一般债权人和未来债权人,让董事等义务主体对其分别承担一般性的信义义务和特殊性的信义义务,一般性的信义义务是指公司董事等义务主体对存在真实交易法律关系的债权人承担的直接的、持续性的受信义务,违反该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殊性的信义义务则是指公司董事等义务主体对公司未来债权人负有的间接的、补充性的受信义务。这里的未来债权人也可称为未来利益相关者,在资本市场交易实践中广泛存在,将其有条件地纳入董事信义义务的受信人范围,有助于完善金融创新背景下的董事信义问责机制。再次,将资本市场上的股份公司解释成为缩小了的社会而不纯粹是扩大了的个人,强化股份公司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大公司的时代,公司既是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又对社会结构、法律规则和政治制度构成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股份公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预言的那样:我看到,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危机正在接近,让我感到心力交瘁,让我为我的国家的安全忧心忡忡……公司已经占山为王,获得尊崇,一个与权力结合容易产生腐败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国家内,金钱的力量将会热衷于通过给人们施加偏见的方式,延长其控制地盘的时间。直到所有的财富都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共和制度被摧毁。P1)因此,在强调股份公司商业性的同时更应凸显其社会责任和民生价值旨向,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结语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全球正在兴起公司治理的研究热潮时,即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当中,也很少有人意识到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之间会存在某种联系。21世纪的今天,金融创新对公司治理的巨大影响不仅是现实存在,更是一个考验学界智慧的棘手命题。在金融创新的滚滚洪流冲击之下,许多被奉为金科玉律般的传统公司治理理念与制度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革新压力,各国不得不对包括公司法在内的资本市场法制作出深刻反思并进行重大调整。面对永不停歇的金融创新步伐,公司法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地抑制、阻却甚至扼杀金融创新,而是应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培育和引导金融创新,实现公司治理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进而坚守公司法的时代适应性品格。



【注释】

                  黄辉。公司法经典理论评析——以英美法系为中心[A].商法、经济法的最新发展[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M].彭诚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范健,王建文。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汪青松,赵万一。股份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结构性变革——以股东同质化假定到异质化现实的演进为视角[J].现代法学,2011,(3)。

                  汪青松。股份公司股东异质化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Frank H. Easterbrook Daniel R. Fischei. Voting in Corporate Law [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2)。

                  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郭富青。公司权力与权利二元配置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范世乾。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法律规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Jeffre Gordon. Proxy Contest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 Forget Issuer Access and Focus on E - Proxy [J]. Vand. L. Review2008612)。

                  Blake SmithProxy Access and The Internet Age: Using Electronic Shareholder Forums to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 [J].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2008,(3)。

                  Arthur R. Pinto The European Union' s Shareholder Voting Rights Directive From A American Perspective: Some Com- parisions and Observations [J].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093223)。

                  Dirk Zetzsch Corporate Govemance in Cyberspace - A Blueprint for Virtual Shareholder Meetings [Z]. CBC- RPS No.0011June 192005 SSRN Number: http://ssm. com/abstract =7473472013-04-25.

                  杜军。公司经理权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M].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罗培新。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范黎红。论上市公司委托书征集的法律规制——以美国为研究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吴晓东。投票权信托的本土化方式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Arthur D. Wolfe Frederick J. Naffziger. The Law of America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M]. John Wiley&Sons1984.

                  沈艺峰。伯利-米恩斯命题:七十年重温:上[J].中国经济问题,2005,(6)。

                  邓峰。普通公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Shaun Martin Frank Partnoy. Encumbered Shares [Z].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Research Paper No.05-232004.

                  冯果,李安安。投资者革命、股东积极主义与公司法的结构性变革[J].法律科学,2012,(2)。

                  []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Usha Rodrigues. Corporate Govemance in an Age of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Ownership [J]. Minnesota Law Review201195.

                  胡光志。虚拟经济及其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杨绪彪。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失衡与美国金融危机[J].经济研究参考,2009,(18)。

                  黄爱学。金融商品交易反欺诈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Henry T. C. Hu Bemard Black. The New Voting Buying: Empty Voting and Hidden Morphable Ownership [J].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2006794)。

                  曹兴权。公司治理模式演化争论的法律思维根源[J].现代法学,2008,(4)。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周子衡。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黎四奇。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以银行法为中心的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贾斯汀·奥布莱恩。治理公司:全球化时代的规制和公司治理[M].高明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张辉。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冯果,李安安。金融创新视域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法制结构性变革的一个前瞻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0,(6)。

                  陈洁。证券法的变革与走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施天涛,杜晶。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权力再分配——以多样化资本构成对公司治理的冲击为角度[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与运作[M].林华伟、魏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6期
 
 
分享到: 豆瓣 更多
【打印此文】 【收藏此文】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管理

公众微信二维码
建议使用IE6.0以上1024*768浏览器访问本站 京ICP备14028265号
如果您有与网站相关的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financialservicelaw@126.com),我们将做妥善处理!
版权所有©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注明转自"中国金融服务法治网"
欢迎您!第 位访问者!